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。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的代表作,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简介:中国传世十大之一名画,他的风俗画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世界 名画中的一幅,也是他的代表作。
1、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是什么内容?以精湛细致的笔触记录了北宋末年,惠宗时代的都城汴京郊区、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与民生,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、汴河的繁华景象与自然风光。画中有500多人,穿着不同的衣服,神态各异,穿插着各种活动。整个画面分为三段。第一段,汴京国春。稀疏的林雾里藏着几间茅屋,草桥,流水,老树,小船。两个搬运工赶着五头驮着木炭的驴,他们要进城了。一片柳林,枝头泛着淡淡的绿色,让人觉得虽是春寒料峭,却已是春回大地。
轿子顶上装饰着柳树和鲜花,轿子后面跟着从北京郊区回来扫墓的骑马人和轿夫。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,点明了清明节的具体时间和习俗,为整幅画拉开了帷幕。中段,繁忙的汴河码头。人口密集,粮船云集。有些人在茶馆休息,有些人去算命,有些人在餐馆吃饭。有一家王家的纸马店,卖扫墓祭品。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,首尾相连,或被纤夫拉着,或被船夫划着,有的满载货物,逆流而上,有的停靠码头,紧张地卸货。
2、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以及意义。1。作者以长卷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,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一幅统一多变的画面。城墙上的桥和房子之间的距离,草地的大小,牛,驴和骆驼,还有居民,行人和船和车,这些都充满了手势和无数的记录。整幅画气势磅礴,构图严谨,笔触细致,充分显示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。2.《清明上河图》不仅是写实绘画艺术的一大瑰宝,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北宋时期商业、手工业、民俗、建筑、交通等都市详细图像的第一手资料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。
扩展资料清明上河图特点:结构严谨,繁而不乱,长而不冗,段落清晰。难能可贵的是,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,主题突出,首尾呼应,全卷浑然一体。画中的每一个人物、场景、细节都安排合理,疏密、简约、动静、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当,做到繁而不杂,多而不乱。充分显示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高超的画面组织驾驭能力。
3、《清明上河图》及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:中国传世十大景之一名画。是北宋的风俗画,也是北宋画家张择端见过的唯一一幅杰作。这是国宝,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宽24.8厘米,长528.7厘米,绢本彩色。作品以长卷的形式,生动记录了12世纪中国北宋都城东京(又名汴京,今河南开封)的城市面貌,以及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状况。它是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,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。
在五米长的画卷中,绘制了大量的各种人物,包括牛、骡、驴等牲畜,汽车、轿子、大小船只、房屋、桥梁和塔楼,反映了宋代的建筑特点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场景虽然热闹,但并不是繁华的城市景象,而是一幅有紧迫感的“繁华险象图”。官兵偷懒,纳税很重。关于作者:张择端(生卒年不详)字正。汉族,琅邪吴栋(今山东诸城)人。
4、国图《清明上河图》的作者是谁?它反映了哪个朝代,什么地方的那些生活...张择端(1145,1085)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世界 名画中的一幅,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京郊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。真实生动,是一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。时隔近千年,它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。张择端出生在吴栋(今山东诸城)。早年就读于汴京,后学绘画。宋徽宗·赵霁(1101-1125年在位)曾在翰林画院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