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,兴起于北宋。古典山水画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。画家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,更重要的是画家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,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和情趣。所以,画面是一首感人的诗,是一个传奇的故事,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。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真实的描绘,这就是写实技法。范宽的《西游记》最具代表性。画家以全景式的构图、浓烈的笔法、厚重的笔墨,真实地描绘了北方山水的磅礴之美和气势。
帛书,浅色画。规格,长206.3厘米,宽103.3厘米。打开画卷,一座巍峨的大山迎面而立,逼视着人们的眼睛。正如许蓓所说:“而一座小山,占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二,突兀而令人咋舌。”山上灌木丛生,森林茂密,气势磅礴,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。画中,山的构图苍劲有力,“远取其势,近取其质的表现,勾勒出枯硬的墨线和均匀而苍劲的雨滴,把山刻画得坚定而传神。”
6、宋代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的 名画 赏析在中国画中,往往以松、竹、梅为代表,而在“文人画”中,松、竹、梅被称为“老寒三友”。取松、竹、梅可傲风雪,不畏霜寒,彰显人格品质和气节。苏东坡有诗说:“风和春是两种乐,松和竹是三种益友。”"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."再如文同的《梅竹石图》:“梅寒而美,竹瘦而长寿,石丑而文采,是三人行。”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经常画在墙上,后来多用于山水画,也有单独画的。
在杨无可指责的情况下创造了梅的画法之后,后世的画梅专家也相继出现。当我到达赵时,我把松、竹、梅放在一起,创造了“岁寒三友”。宋代以后,“寒年三友”常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,或以石头、柏树代替梅花或松树,形成寒年三友图。赵晚年多画梅竹。他的墨竹是用法语画的,但他的笔比文同的细,而且他注意竹叶的大小和长度的变化。他画的墨梅,无可指摘是学杨的,但比杨的笔法更细更飘逸,令人耳目一新。
7、谈一谈你知道那些中国古代中国画作品?并举例一幅名作做简单 赏析和评论...韩熙载夜宴图简介顾,江南人,五代时南唐画院人。他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构图严谨细腻,人物造型典雅传神,线条浑厚流畅,色彩明丽淡雅,在技法和风格上充分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格和特点。五代十国(公元907-960年)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和分裂的时代,但却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。对意境的追求和对趣味的探索,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新的发展,这标志着绘画将从叙事转向更高层次的抒情。
而人物画又摆脱不了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世俗功能,需要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生动再现,客观上直接推动了写实技法的发展。从古代人物画中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,还可以通过肥沃的农民或温和的人民的生动形象,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。据《宣和图》记载,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是古受南唐皇后李煜之命所作,李煜夜间到韩熙载府邸窥探其酒席。
8、如何欣赏国画?如何欣赏国画对于普通人来说,能不能欣赏一幅画,往往就是能不能“看懂”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:是什么?看起来像吗?画家画这个形象的寓意是什么?如果所有的回答都回答了,就认为你懂了;如果你不能回答他们,就认为你不懂。这种方法是传统的讲故事方式,他们对绘画的欣赏往往过于依赖“文学”的描述。那么,这样欣赏国画,一般来说,工笔重彩的作品和写实因为具体、真实、易懂,所以比较容易欣赏。
写意,尤其是水墨写意,更难欣赏,因为不是写实,形象不具体,看不懂,更不知道作者的意思。当然,普通人以这种方式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因为如果画的像、清晰,很容易引起联想,产生一种合唱。但我们必须明白,一幅画的好坏,不是用“像”或“不像”来衡量的。
9、《沙滩上的渔船》 名画 赏析搁浅在沙滩上的渔船(1956)71x49.5cm许(1925)女,浙江杭州人。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,任教于南京第二女子中学,1947年赴美留学,先后就读于肯塔基州的纳契尔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。1949年回国后,途经香港时参加了《地球》画展,同年8月,到达广东东江解放区,在部队做宣传工作。1950年起,先后在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、中南美术学院任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