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他的画中,也吸收了“水墨苍劲”的南宋画风,但他把南宋画风的外在效果经营转化成了笔墨内在的追求,比前人更富有深意。文徵明中年之后的画风较粗放,晚年则粗细兼具。文徵明常常作写意兰竹和意笔花卉,笔墨清润雅丽、潇洒可人,书卷气息浓厚,为当时写意花卉画家争相效仿。总体来说,文徵明的画特点粗放,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,又有细腻工整之趣;细笔取法于王蒙,取其苍润浑厚的格调,又有高雅的风采。
5、琴与画|宋徽宗赵佶《听琴图》(古代抚琴名画赏析系列古琴,在古代是士人阶层人格与精神的象征,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。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普及流行过,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绝。历代名诗、名画中以古琴为题材者颇多,砚琴斋之前的推文对琴诗也有很多介绍。其实,古代名画中与古琴相关的也非常多,接下来砚琴斋将陆续推出琴画系列,和琴友们一起寻找和品味以古琴为题材的古画。我们首选的是最著名的宋徽宗的《听琴图》。
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。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十一月,金兵攻进教城汴梁,赵佶、赵桓、以及赵氏宗族、亲属等三千多人,都做了金人的俘虏。后死在五国城(今黑龙江省依兰县)。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有为的明君,但在书法、绘画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。这幅《听琴图》就是他的一幅优秀的人物画。这幅画似乎可以从人物情态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,听到悠扬的琴声。
6、宋代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的名画赏析在中国画中,松、竹、梅是常被表现的题材,而在“文人画”中,松、竹、梅被称为“岁寒三友”,取松、竹、梅都可傲凌风雪,不畏霜寒之性,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。苏东坡有诗曰:“风泉两部乐,松竹三益友。”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又如文同画梅、竹、石题:“梅寒而秀,竹瘦而寿,石丑而文,是三益友。”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,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,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。
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,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。到赵孟坚时才把松、竹、梅放在一起,创“岁寒三友”之格。宋以后,“岁寒三友”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,或是用石块、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。赵孟坚晚年多作梅竹,他所画墨竹取法文同,而用笔比文同瘦劲,并着意竹叶的大小、长短变化;他所画的墨梅学杨无咎,但比杨的笔法更为清瘦雅逸,显得爽利。
7、兰竹图的名画赏析《兰竹图》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:“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。既又见在涤子画石,或依法皴,或不依法皴,或整或碎,或完或不完。遂取意构成石势,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,虽学两家,而笔墨则一气也。”从这一题跋中可知,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、陈白阳和石涛,但却是“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”。《兰竹图》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,有拔地顶天、横空出世之势。
《兰竹图》的布局十分严谨,画面石、兰、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完美和谐。以石为龙脉,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,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。三者不分主次,浑然天成。壁岩以放染间施的笔法运筹,空白以见平整,峰峻以显倔巍,用笔用墨用水,都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元气凝结的峭岩体势。浓墨劈兰撇竹,兰叶竹叶偃仰多姿,互为穿插呼应,气韵俨然,疏枝劲叶,极为醒目。
8、中国名画赏析的作品特点《中国名画赏析》重视选图,也同样重视文字表述。在整体框架上具有循循善诱,引人入胜的特点。书前有周林生先生论述美术欣赏的序文,观点新颖,深入浅出,颇有见地。有杜哲森和单国强先生著“中国画概述”的两篇导论,文论鲜明,资料翔实,颇具学术深度。各朝代之前有单国强和陈履生先生著述的简明扼要的断代美术简史,每位画家均有生平轶事简介,对每件入选的作品并附有关于艺术内涵、表现手法、风格特征等具体分析。
既无枯燥乏味的学究气,又没有捕风捉影、故弄玄虚、无病呻吟和拖泥带水的时弊。参与全书文字著述的20几位专家学者,主要来自故宫博物院陈列部、研究部和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,他们热情投入,认真严谨,以多年的潜心研究积累作基础,写通俗可读的普及性的文章,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多位专家共同参与撰写,避免了一家之言失之偏颇的缺点。